傳統〈鍾馗嫁妹〉是崑劇舞台上非常盛行的一齣折子戲,南北方甚至發展出不同的表演風格,可見此戲之受到觀眾歡迎。1985年裴艷玲以崑劇為底本增添情節,編演河北梆子版〈鍾馗〉,前武生俊扮,後花面勾臉,以不同行當全面展現裴氏的文武功夫,立即成為她的代表作,後來也翻為京劇版。此次國光推出的便是裴艷玲京劇版《鍾馗》的後半部分。
由於傳統舞台只留傳〈鍾馗嫁妹〉一折,因此鍾馗與其妹的情感刻劃略顯平淡,嫁與杜平固有託孤之意,但更強調的是報恩之舉。而裴版《鍾馗》則在返家談心一場作足了戲,將舊本兄妹之情更加的細緻描摹,層層交錯鋪壂出兩人深厚的情感。嫁妹之舉,是鍾馗對人間最後的留戀,也是為這世上唯一的親人所能作的最後一件事。
王安祈總監曾分析〈鍾馗嫁妹〉一劇,認為它結合了美與醜、悲與喜、紅塵與黃泉、悲涼與溫馨,將所有相反的特質,凝聚於一身,對比的二者,是矛盾也是和諧,矛盾中的和諧,內化為全劇情感基礎,也擴大為全劇風格特色:繁複中的悽惻,喧騰裡的寥落。在這基礎下,裴版《鍾馗》更深化了悲與喜的對比,這在最後一場〈嫁妹〉最為明顯,當杜平、鍾妹交拜天地後,鍾馗高站雲端看著完成花燭的兩人,以大笑三聲作結,笑聲中蘊含了無限的淒愴悲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