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劇是實驗京劇,曾入選第五屆台新藝術獎十大表演藝術,編劇王安祈與演員陳美蘭分別獲得第二十一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最佳作詞人獎及最佳傳統音樂詮釋獎。
從現代文學的角度,《青塚前的對話》其實是齣諷仿的劇作。在西方文論中,諷仿不僅只是單純的仿作而已,而是帶有創造與批評性的模仿。這點《青塚前的對話》是當之無愧。
全劇分作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移植自明代李開先《園林午夢》院本;第二部分則是全劇的核心,敷演歸漢文姬與昭君幽魂的心靈絮語,也是作者筆力著意之處;第三部分則是從另一詼諧視角,模擬了《園林午夢》重塑了文姬昭君的對話,也重新呼應第一部分的情節。這三段完全不相干的對話,則由漁婦的一場夢境統合。首尾二段模仿的色彩很明顯,但作為戲核的第二段看似沒有模仿的對象,其實不著痕跡地運用了《昭君出塞》、《文姬歸漢》、《漢宮秋》、杜詩等相關文學經典,不重不輕地對歷代文人騷客進行了嘲諷。
對於習慣看首尾完整故事的觀眾,可能比較難接受這樣的作品,沒有情節,遑論戲劇衝突。全劇就由三段女子們嘈嘈亂亂、絮絮叨叨的對話構成。但看似散淡的劇本,探究的卻是歷史、女性、文學、讀者者彼此影響卻又相互解構的難解關係。揭示了歷史與文學創造之間虛妄二律背反的本質,可說是一齣討論文學的文學的後設戲劇。
昭君與文姬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兩幅蒼涼美麗卻又永遠無法完成的圖像,數千年來承載了許多騷客文人的哲思文心,但在這樣的不斷創作中,卻也劃開了文學與真實中兩人的距離。如果說文學世界是由現實世界轉化而來,這齣戲透過昭君、文姬的對話,貫穿了現實(史傳中兩人形象)、文學(歷代騷客或主角自身的創作)、閱讀(兩人彼此的詰問)三個世界,嘲弄了歷代文人,也嘲弄了編劇自身,在兩人閒談的話語之中,文史的虛妄性撲面而來。
在了解本作所提示的虛妄性後,方能理解全劇三段式的安排。第三段昭君、文姬無厘頭的對話,與模仿《園林午夢》兩人互罵的荒誕情境,諷仿的趣味更是油然而生,為全劇悲情色調增添一抹喜劇色彩。看似顛覆第二部分對於文學女性的深刻討論,其實更強化了本作所強調的文學史傳的虛妄本質。
製作群
∥藝術總監、編劇:王安祈 ∥導演:李小平 ∥製作人:陳兆虎
∥編腔作曲:李超 ∥服裝設計:林璟如 ∥舞台設計:傅寯
∥燈光設計:車克謙 ∥舞蹈設計:劉嘉玉 ∥製作經理:王子雍
∥舞台監督:林雅惠 ∥助理排練指導:李佳麒 ∥字幕執行:李永德
∥文宣統籌:邱慧齡 ∥票務推廣:蔡玉琴 ∥攝影:劉振祥
∥平面設計:王廉瑛
|